登陆月球后成功上市,但萤火虫航天盈利难题仍待解

登陆月球后成功上市,但萤火虫航天盈利难题仍待解

hyde221 2025-08-12 装修趣闻 4 次浏览 0个评论

界面新闻记者|马悦然

今年成功登月的萤火虫航天,还成功登上了纳斯达克。

北京时间8月7日,美国商业航天公司萤火虫航天(Firefly Aerospace)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,股票代码FLY,发行价格45美元/股,高于预期区间。

萤火虫航天通过此次IPO募资8.68亿美元。上市首日,其开盘价达到70美元,收盘时股价上涨了约34%。

截至8月8日收盘,萤火虫航天报50.2美元/股,市值约72亿美元。

官网显示,萤火虫航天是一家航天与国防技术公司,其工程、制造和测试设施均位于得克萨斯州中部。该公司称,其拥有可为政府和商业客户提供随时随地进入太空、在太空着陆和运行的能力。

登陆月球后成功上市,但萤火虫航天盈利难题仍待解

“作为响应式太空任务的首选合作伙伴,萤火虫是唯一一家能在24小时内接到通知就将卫星送入轨道并成功在月球着陆的商业公司。”萤火虫航天官方如此介绍自己。

萤火虫航天的前身,是成立于2014年的萤火虫航天系统公司,创始人是NASA前工程师马克西姆。后因财务出现问题,这家公司宣布破产,直到2017年被Noosphere Ventures收购后重组,更名为Firefly Aerospace,即萤火虫航天。

萤火虫航天的中小型运载火箭、月球着陆器和轨道飞行器,均采用经过飞行验证的通用技术制造。

招股书显示,2022年10月,该公司成功将“阿尔法”火箭送入轨道,这使其成为美国第一且是唯一一家拥有可执行1000公斤有效载荷级关键太空任务火箭的商业公司。

今年3月2日,凭借“蓝幽灵1号”任务,萤火虫航天成为第一家成功在月球着陆并开展作业的私营公司。这一成就也标志着自50多年前阿波罗时代以来,美国首次完全成功地登陆月球表面。截至目前,只有美国、中国、俄罗斯、日本和印度这五个国家实现了月球软着陆的壮举。

去年2月,美国“直觉机器”公司的月球着陆器“奥德修斯”也在月球着陆,但降落到月面时侧翻,任务提前终结。

“蓝幽灵1号”任务当时搭载了十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的有效载荷前往月球,合同总价值达1.021亿美元。“蓝幽灵1号”在月球表面完成了NASA的所有任务,持续了14天,直至进入月夜5小时。

登陆月球后成功上市,但萤火虫航天盈利难题仍待解
图片来源:萤火虫航天官网

官网内容显示,萤火虫航天现拥有800多名员工,正在迅速发展,以支持定期发射、在轨任务和登月。

今年7月,萤火虫航天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价值1.767亿美元的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(CLPS)合同,前者将于2029年向月球南极运送五个由NASA资助的有效载荷。

上述任务将利用萤火虫航天的Elytra轨道飞行器和蓝色幽灵(Blue Ghost)月球着陆器进行有效载荷操作,包括评估月球南极资源,如氢、水和其他矿物,并研究可能影响未来宇航员和月球基础设施的辐射和热环境。

虽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,但萤火虫航天尚未实现盈利。

2023-2024年,该公司分别亏损1.35亿美元、2.31亿美元。今年一季度,其净亏损达6009万美元。

界面新闻在IPO文件中看到,萤火虫航天在“面临的挑战”部分指出,其主要合同集中于各政府实体,这些合同占该公司收入的很大一部分,同时,公司一直处于净亏损状态,无法保证未来任何时候会实现净盈利。

截至今年3月31日,萤火虫航天的总债务高达1.74亿美元。

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,除了萤火虫航天,目前美国的商业航天上市公司还包括维珍银河‌(Virgin Galactic)、‌火箭实验室(Rocket Lab‌)Voyager Technologies等。这些企业目前也均未实现盈利。

商业航天行业很“烧钱”。其技术研发难度高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、试验与运营成本高昂,从火箭研发制造、卫星组网到太空任务执行等,每个环节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。

火箭企业的盈利方式,主要通过低成本、高频次地发射火箭,吸引卫星运营商、科研机构等客户订单,或者开辟载人航天、太空旅游等业务,主要承担着“快递员”的工作。卫星企业的营收,则主要依赖数据服务运营,比如通过低轨卫星大规模组网建造覆盖能力,提供通信、遥感数据等基础服务,通过订阅模式收费等盈利。

美国众多商业航天企业在早期发展进程中,很大程度依赖 NASA的订单支持。

以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为例,公开资料显示,2006年-2018年中,SpaceX从美国政府获取的订单总值高达80亿美元,成为该时期其主要收入来源。美国政府为SpaceX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,包括系统研制经费和服务采购经费,来源主要是NASA和美国空军。

除了美国,近期中国商业航天企业IPO呈现活跃态势,如蓝箭航天、屹信航天等多家企业相继启动上市辅导工作,开启上市征程。

中国卫星公司星图测控(920116.BJ)在今年1月成功上市,多家民营火箭企业亦有上市计划。

盈利也是横在中国商业航天民企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
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发展约十年时间。去年,中国两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相继开启大规模组网进程,为行业带来诸多需求。

其中,中国星网星座计划发射近1.3万颗卫星,预计于2029年左右建成;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规划至2030年底,打造超过1万颗的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。

这两大星座的发射需求,将直接带动上游卫星制造、火箭等多个环节的发展,促成产业链形成商业闭环。

今年7月,垣信卫星发布火箭发射服务招标,该公司拟采购一箭10星/一箭18星两种搭载规格的火箭发射服务,共计7次发射服务、发射卫星94颗,招标金额高达13.36亿元。

今年2月,垣信卫星的项目招标曾因“供应商报名数量不足三家”而流标。

最新招标内容显示,本次招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,共采购7次运载火箭发射服务,包括4次一箭10星和3次一箭18星两种构型,7次发射累计需完成94颗卫星的发射任务。

其中,一箭10星服务要求运载火箭具备95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2.8吨的运载能力,且投标产品需有成功飞行经验;一箭18星要求80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4.8吨运载能力,并承诺2025年12月底前完成首飞。

此外,招标内容还对最高限价等提出了相关要求。

与2月招标相比,本次招标放宽了部分技术要求。业内有观点认为,此次招标内容调整后,民营火箭也有望参与千帆星座组网建设,带动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登陆月球后成功上市,但萤火虫航天盈利难题仍待解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